主要备课内容: 绪论:科学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3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为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做好理论铺垫。 教学重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性 (10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与辩证法基本原理,为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联系及其特点,发展及实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哲学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如何理解意识的起源、本质及作用?如何理解普遍联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8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讲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在认识论领域中的运用,掌握实践、认识、真理、价值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引导学生学会科学认识自身、身边及社会问题,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科学的实践观,能动的反映论,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价值、价值评价和价值观、实事求是。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第一”的观点?如何理解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需要经过两次能动的飞跃并且要不断反复和无限循环?如何理解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8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讲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在社会历史观领域中的运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为其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改革和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