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专题 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第二次飞跃
【目的要求】
1. 了解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
2. 了解新中国面临的历史任务和国内外条件,认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然性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进行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认识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4.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伟大意义,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基础。
5.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认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提供了理论准备、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
【重点难点】
1.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是本专题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要讲清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和非社会主义因素,讲清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由此说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然性。
2. 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本专题的一个重点。要讲清我国的工业化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讲清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而深刻说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确性。
3.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本专题的一个难点。要讲清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讲清国家资本主义从初级到高级的过渡形式,讲清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赎买政策,深刻理解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由之路。
4.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本专题的一个重点,要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深刻说明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观点的错误所在,进一步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性。
5.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以及探索过程中发生的失误,都是本专题的重点。既要正确认识探索的成果,也要正确认识发生失误的原因和教训。
【内容结构】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
①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两种因素。
②两种因素的地位和斗争结果。
③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准备
1.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考验
2.党和国家当时的主要工作
①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③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④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三)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开始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根据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
(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然性
1.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保证国家独立需要。
3.尽快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需要。
(三)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1.国营经济是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基础。
2.资本主义经济必然被改造为社会主义经济。
3.改造个体农业是农业发展和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进行
1.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二)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1.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
2.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
3.农业、手工业合作化的基本完成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赎买政策的实施
1.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2.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
3.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
(四)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推进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及意义
3.社会主义改造过程的缺点和偏差
四、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良好的开局和严重的曲折
1.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提出
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二)探索中的严重的曲折
1.“左”倾错误的发展
2.国民经济的调整
3.“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五、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成就和深刻教训
(一)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成就
1.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要成就
(二)失误发生的原因和教训
1.发生失误的客观原因
2.发生失误的主观原因
3.应吸取的深刻教训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放弃论”评析
1.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包含着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内容。
2.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发展。
3. 发生失误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
4.这一观点的实质和危害。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4.中国共党人在1956年到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5.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有何重大意义?
6.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7.“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放弃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第五专题 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第三次飞跃
【目的要求】
1. 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重大意义,深刻认识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的历史,深刻认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做的贡献,增强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3. 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深刻认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做的贡献,增强学习和贯彻执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本专题的一个重点。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教训,结合邓小平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深刻说明这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决策和伟大意义。
2.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本专题的一个重点。要结合历史实际,讲清这个决议对重大问题作出的评价,特别是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的评价。
3. 党的十九大是本专题教学的一个重点,要充分认识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新成就,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体系和指导意义,深入理解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
4.对“改革开放倒退论”的评析是本专题的一个重点。要充分说明既不能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能走民主社会主义的邪路。
【内容结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接续发展
(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2.改革开放的起步
3.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1.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1.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
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2.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3.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4.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进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
2.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3.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4.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二)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1.极不平凡的五年
2.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三)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的重大作用
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前的成就基础上开创的。
2.两个时期本质上都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3.不能用其中一个时期去否定另一个时期。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1.进行伟大斗争
2.建设伟大工程
3.推进伟大事业
4.实现伟大梦想
(三)“改革开放倒退论”评析
1.僵化和封闭只能造成落后。
2.改革开放没有倒退到新民主主义。
3.改革开放也不是倒退到资本主义。
4.改革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开创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接续奋斗得来的?
4.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5.******************十八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怎样的历史性变革?其意义是什么?
6.如何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7.为什么说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既不能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8.“改革开放倒退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结 束 语
1.近代以来一个中国梦,两大历史任务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做的三件大事
3.“四个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4.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然实现